张发鑫——青海道情


张发鑫,男,汉族,1946年生。


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永福(1912——1989)男,汉族,湟源县巴燕乡下胡旦村人。他唱的阴腔道情,嗓音明亮,社火队里扮演的“老寿星”朴实自然,他唱的平、越弦,吸引听众。

第二代:边生毕(1932——1987)男,汉族,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人,他唱湟源道情与众不同,声强嗓亮,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唱腔干净,情绪饱满,表情达意。能深刻地表现角色人物的内心情感。在社火队里扮演领八仙的老寿星。他唱的平、越弦很有韵味。又能演眉户戏,他是哈城村眉户戏剧团的导演,编演皆能;张全礼(1947)男,汉族,湟源县池汉村人(第一批平弦省级传承人),他唱的道情有独特之处,声高、嗓亮,吐字唱词分明,还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是板胡功底深厚,自拉自唱。

第三代:张发鑫(1946.11)

第四代:李梅林(1959)女,藏族, 2001年收为张发鑫的学生。

   腾文明(1974)男,汉族,2005年收为张发鑫的学生。

           马晓玲(1976)女,汉族,2009年收为张发鑫的学生。 



学习与实践经历:

1963年,十七岁时在湟源县巴燕乡下胡旦村,师从王永福老艺人学唱道情。在社火队中偶尔扮演八洞神仙中的仙童,何仙姑,同时也学了平越弦。

1963年至1980年在湟源县东峡乡石崖庄村,师从晁永贵学阳腔道情,同时学三弦、板胡、二胡。在当地驻军部队九O四、七O四两个部队里连续几年慰问演出传统社火。

1981年—2000年在湟源县日月乡政府工作期间下乡住队哈城村拜边生华老艺人学唱道情,对阴阳腔道情的转换,起落音得到纠正指导,在发声、音韵、行腔等技艺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同时学了平弦、越弦,打搅儿。

2001年至2007年从师张全礼(第一批平弦省级传承人)学习道情,还学了平越弦。

2008年至2014年在湟源县文化馆曲艺队演唱传统曲艺、道情、传统音乐乐器、二胡、板胡、接待游客作为旅游项目。2008年参加湟源县文化馆举办的传统地方曲艺,项目培训班,四十天学习曲艺、道情、小调、音乐请相关老师们讲课。

2008年至2011年选拔到湟源县文化馆曲艺队学习传统地方曲艺,道情、小调、乐器二胡。


技艺特点:

唱腔配套比较合理,不管唱什么曲种,唱腔配套很到位,道情的阴阳腔,根据故事情节、唱词内容安排唱腔。比较欢快、高兴的唱段,用阳腔唱,随情节内容变腔,排调。节奏的快慢、语句的轻重缓急能按故事情节、内容来定腔排调。情感饱满,色彩鲜艳,挺胸收腹,拦拢观众。以唱腔为主,器乐服从人声唱腔的节奏和高低,伴奏与唱腔包紧。唱腔为主,伴奏为辅。腔行器随器包腔圆,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