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向全党郑重提出了 8 个方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要求。尤其是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阐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作为新的时代课题,把文化自信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既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趋成熟,又彰显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之路上的文化自强,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为此,全面、系统、深入认识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从理论高度出发,充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最强音,是一篇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通篇强调了 10 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继续奋斗的坚定意志,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本质、不忘历史、不忘初衷、不忘品格的特质,既为全党全国把舵导航、指路明向,又为全民族提振精神、凝聚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读自《华严经》,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梦想,与正在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我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铭刻在党章、准则中,是身临起点时的承诺与信念,是面临困境时的责任与担当。在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 10 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警示全党一定要在道路、理论、制度、思想、灵魂坚守上保持清醒,否则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在前进道路上迷失方向。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不忘初心是“知”,继续前进是“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方得始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反复强调的观点。“不忘初心”阐释了共产党人最大的“知”,“继续前进”是指引党的事业继续前进的“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国外、党内党外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结果。因此,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是全党上下永葆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凝神聚力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足见文化自信的分量。

什么是自信?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包含着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就是自己、自身,即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家庭、团体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自身所处的地位,自身所履行的使命。因此,“自信”强调的是对自己、自身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信”。所谓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前提。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博大的华夏文明,也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曲折,特别是近代以来,对中华文化的误判,或以自我封闭、自高自大的面目妄自尊大,或是以妄自菲薄、自残自灭的态度自毁长城,这些都戕害了文化自信,导致了文化自信的缺失,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价值,特别是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自强、民族自立的重要性。他常怀忧患之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坚定的信心,才有坚守的从容。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作为文化工作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鲜明的文化自觉,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理论,更是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信心来源;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概念,而是源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的宏伟力量;深切地意识到文化自信不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到民族灵魂、国家治理、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昭示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六祖慧能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心”就是自己,不迷信别人,不迷信神仙皇帝,做任何事情只要有这种信念,就能聚精会神、就会相得益彰。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也是支撑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基础。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文化认同,进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然丧失了存在的根基和土壤。所以,必须把文化自信作为三种自信的落脚点、支撑点和关键点,以锐意进取、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和勇于担当、坚守持久的定力,牢牢夯实基础,实现强国梦想。

(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具有 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广泛性,一方面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和深度自信,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留下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和精神烙印。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性的特质,国内外古今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学者们纷纷从中汲取智慧,解锁迷惑,寻找路径。毫无疑问,文化自信广泛深入到社会的一切行动之中,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长期领跑的根本和底气,也是实现民族独立自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礼记》有云:“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所谓深厚,我理解为厚重博大。作为“四个自信”的有机构成,道路是路径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为规范,而文化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层面。在我看来,道路、理论、制度外化于行,文化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民族的内心,成为一切行动的“基因”,是最深远、最稳定、最长久的定力。树立文化自信,其影响不仅深厚,而且深远。文化自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融汇到道路、理论、制度之中,发挥了深度调和、有效支撑的作用。唯有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合力。

———深刻认识文化与自信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与自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知行合一、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崇文兴文,推动文化的力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铸就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另一方面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坚守中国道路的稳定力。

 

三、坚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正确厘清文化自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那么,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我理解,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具体来看,至少包括以下 6 个方面:

———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抓住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和时代属性。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高举弘扬中国精神的伟大旗帜,切实担当起塑造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文化哲学。就是要秉持“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以天为则,就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时刻牢记权力来源于人民。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底蕴和历史的根基,更是扎根当下,面向未来,不仅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发展实践中谱写出昂扬奋进的时代赞歌。

———文化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形成对文化自信的深厚滋养。把这些蕴含时代价值和文化传承的种子深植在亿万民众的心田,人民就一定有信仰,国家就一定有力量,民族就一定有希望。

———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民族之魂。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文化安全的任务和责任,正确处理好文化主体内部与外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实现文化自强的同时切实维护好文化安全。

———文化体系。即实施“一个工程”、构建“五个体系”。“一个工程”,就是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造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五个体系”就是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实施“一项工程”、构建“五个体系”既是当前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

优秀的文化传承、强大的国家实力、伟大的人民力量,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作为文化工作者,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积极树立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打造更多具有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特色亮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贡献!(作者:王离湘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来源:《青海群文》2016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