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带一路”亟须文化汇通

3月28日,国务院正式授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起了世界关注。“一带一路”将正在崛起的东亚经济圈,经过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腹地国家,连接到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历史与未来,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概念,涵括亚欧非三大洲,跨越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覆盖全球60%以上的人口。“一带一路”也是一个深厚的文化概念,承载悠久历史、厚重传统和多样文化。在“一带一路”广大空间内,既有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有不同文化的激烈冲突。实现“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离不开多种文化的共存和融合。为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需要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夯实社会根基的独特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交流须先行

实现“一带一路”,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冲突的现实。

在以色列,站在耶路撒冷橄榄山上,脚下是犹太人神圣的墓地,不远处的基督教堂引人注目,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闪闪发光。这座5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圣地,是千年来宗教冲突最为惨烈的地方。巴以冲突是这一地区多少年未能解开的一个死结。而这一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站点。

在希腊,人们念念不忘几千年以前他们祖先的辉煌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以及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希腊的占领以及对希腊文明的打击。希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保加利亚,站在索非亚市中心十字路口,面对手托智慧之鸟猫头鹰的索非亚女神塑像,不远处便是东正教教堂、犹太教堂、基督教堂和清真寺。保加利亚位于黑海西岸的巴尔干地区。这个地区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段。

“一带一路”上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等世界主要宗教。基督教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不同教派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一直矛盾重重;佛教大乘、小乘对佛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可否认,宗教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文明冲突的重要因素。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根源之一便是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内不同派别的千年矛盾。

除了宗教外,这一地区也是民族众多的地区。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是民族语言。在“一带一路”上,众多的民族讲着众多不同的语言。“一带一路”的多样性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这一地区带来尖锐的宗教矛盾和激烈的文化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被一些势力所利用和操纵,不断激化后演变成大大小小的战争。

不可否认,“一带一路”涉及地区是当前世界上的安全高风险地带。东亚的朝核问题、东南亚的恐怖主义与领土争端、南亚的印巴矛盾和阿富汗问题、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中亚地区的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势力以及政局动荡问题等热点都集中在“一带一路”上。

文化差异、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以及安全风险等是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计划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

沿着古丝绸之路前行,最深刻的体会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贸易的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古代中国的科学文化成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进中国,促进了中国发展。古代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方思想交流、推动不同文化交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一带一路”更是顺应了人类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

文化交流具有促进民族和文化相互了解、促进宗教间相互尊重的独特作用。实现和平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人追求和平、反对战争,需要各种文化、宗教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融合。“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必须先行。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面临新挑战

“一带一路”将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带一路”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共存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不断向外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价值体系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实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当地不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进行研究。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互鉴、共荣,塑造可为不同文化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理念,打造民心相通工程的共同基点。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交流机制的同时,积极创新合作机制。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官方文化交流机制大多通过文化交流计划来实现。除双边交流机制外,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还有地区性的多边文化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部长论坛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将进入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及地区间文化产业链联通等将成为文化合作新热点。新发展呼唤新机制。积极利用好现有机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与交流机制。2012年举办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市长会议上签署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行动纲要》以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联盟”的创立便是这种新型合作机制的有益尝试。

此外,随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度越来越大。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了大量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展、艺术展、旅游推介等活动,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在一些沿线国家落地。中国文化在沿线国家受到欢迎,促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然而,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走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不平衡的,一些宗教民族矛盾重重的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很少。这种不平衡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良性形态的形成是不利的。我们常说文化如水。如何让国际文化交流发挥水一样润物无声作用,成为融化民族矛盾、化解种族冲突的积极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建设“一带一路”亟须加强对外交往

近年来,中国文化中心正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头堡。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中国文化中心可以发挥更积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形成网络后,可以加大相互协调配合力度,共同组织主题活动,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带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沿途民族众多,民族语言极为丰富。在这些国家虽然可以用英语等通用语言进行一般沟通,但是要真正走到当地民众中,不懂当地语言是很困难的。使用当地语言不仅方便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拉近与当地人的感情。“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人才。

此外,“一带一路”将构建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尤其是中国历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腹地的西部地区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开放前沿。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相对贫困,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交往经验少,能力相对薄弱。“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大大惠及西部地区,但人们现在更加热衷于口岸、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对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有殷切期待。但是,如果对外交往能力不提高,将严重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效率。

“一带一路”涉及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提高对外交往能力需要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高自身软实力的同时,增加对外部环境、国际事务、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了解,以及对走出去将会碰到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禁忌的了解。对我国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能力进行“软件大升级”,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作者:尹亚利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第7088期第4版)